楚韵听了,反为大嫂捏一把汗。放现代,这么下丈夫脸,都得遭人说嘴,何况这会儿。
很快,她就知道是自己想多了。
黄米胡同大面上,家家经济状况都差不多,实则仍有很多如黄太太家一样,打仗死了丈夫儿子的穷困之家。
最后,这地摊大受欢迎到闵氏还在外博个贤名,说她懂得照顾近邻。
杜家老两口对此只有干瞪眼的份儿。
当然,也是人知礼数,挑不出一点错。
来吃瓜的都不空手,这家送一碟春卷,那家送盘酱牛肉,劝闵氏一回,又对杜太太骂一回牛亲家,哄得人跟过年似的。
来占便宜的,挑东西也只捡实用的走,杜大爷的笔墨纸砚都让人贱价买了。穷人亦有品格,走时还留下一地不值钱却有人情味的瓜果菜蔬,闵氏收着也高兴。
最后,大房就剩了一溜儿会说吉祥话的八哥,和照料的花花草草。有钱人不缺这些,穷门小户的养不起。
偏生闵氏最恨这个,她这人金口玉言,说是片甲不留,那家里多片叶子都不行!
大手一挥,对全家人说:“都来挑吧,就算我替大爷谢谢两个兄弟照应了。”
之前闵氏在家摆夜市,楚韵和魏佳氏都没好意思过去,怕惹祸上身叫杜太太说嘴。这时大家关起门,说的是谢谢两个弟弟照顾,那她们还非去不可了。
也不是谁家兄弟都能跟爹似的照顾大哥十几年啊。尤其杜容泰,又出钱又出力,简直把这兄长当儿子看了。
杜太太为这事还拉着楚韵和魏佳氏说了回小话。
杜太太:“咱家不是那等没礼数的门风,什么妾不妾的,素来不让进门,老大,唉。”她想说儿子是被冤的,可打了几天都不开口,这话亲娘也没法说了。
“老二老三打小知礼数,从不让人操心,你们也放宽心,好好过日子。”